新闻

水墨与空间的互动看曾健勇变【戏法】| 典藏投资

2017-11-22

(来源:典藏投资 No.121 文.摄影 / 万永婷)


曾健勇在北京索卡艺术举办的首次个展「戏法」,于10月14日开幕,艺术家延续2015年开始的跨媒介绘画实践,根据索卡的画廊空间创创作一系列的作品,展览由唐泽慧策划,在开幕式式当天同时举办了一场对谈。学习传统水墨画出身身的曾健勇,以工笔技法创造出微妙的造型与温润润的效果,通过使用承载水分与吸收色粉能力较强的树皮纸材,在作品上展现出饶富趣味的肌理纹路,以及迷离、脆弱、伤痕感的效果。展览作品的题材以人物为主,多数是带着沉郁气质的孩童,他以绘画、雕塑、浅浮雕以及在画廊墙上的手绘,尝试挑战水墨的可能性,同时将立体、空间压成平面,成为新的形态,企图在空间中给观者变一次「戏法」。


640.jpeg


在绘画作品上,曾健勇本次降低了以往与自身家庭背景相关的宗教题材,将更多心力放在对于材质与空间的研究。为了在空间中表现出水墨的优点,曾健勇从创作思路开始就与传统模式不同,在最开始时就考虑了空间的状态,所以作品的型态和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传统意义的作品是艺术家在画室中创作,跟展览空间不发生关系,而本次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考虑了如何将作品在索卡的展览空间呈现,空间已经变成作品的一部分。策展人唐泽慧说:「超大幅绘画风景作品《大诸野》是按照展墙的尺寸创作;作品《山间堂》是在墙面上拼贴之后,再根据空间创作才完成;另一些已经完成的作品在摆放时也考虑了作品与空间的关系,还有作品之间的关系。我们原本预计将《大诸野》放在雕塑作品《彼岸》后方,但是到了空间后发现这样的展示方式会使两个作品相互消解,并且让绘画变成背景布幕,雕塑成了演员,削减了《大诸野》作为绘画本身的意义,并且减弱了《彼岸》作为雕塑作品的分量,因此藉由现在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在脑中完成这个组合。现在的展示方式让作品多了更丰富的解读方式这些雕塑人物就像是在眺望这个绘画作品:可以说是桃花源或是乌托邦,这也是我们原先没有设想到的效果。


640-1.jpeg


在第二展厅中,曾健勇在墙上的水墨绘画被空间的门洞断开,艺术家在墙的厚度上画出船只的横切面;《山间堂》则用平面绘画、立体雕塑,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用三层关系以及不同形态的作品构建了无限的空间延伸。不同于一般的雕塑,曾健勇的雕塑和浅浮雕带有很强的绘画性。艺术家在访谈时说道,他希望观者能留心这次在技术层面问题的研究与突破,他以发泡胶做出造型,在上面附着宣纸纸浆,在纸浆表面再施以水墨绘画,藉此创造了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新型态,打开了水墨在空间中展开的可能性。他说:「我想用水墨的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


640-2.jpeg


如何突破创作是每个艺术家要去面对的问题,这次戏法展览是关于如何保持水墨本体语言的空间互动,并且于限定中突破。基于作品的丰富性,曾健勇的作品无法用一张图片或一个片段去还原。索卡艺术负责人萧富元认为,曾健勇维持着东方的思维,在创作上使用了多元的技法,并且不断地自我突破,是能长远发展的优秀艺术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