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洪凌回顧展》於愛爾蘭切斯特比堤圖書館 - 愛爾蘭時報重要藝評

2016-12-13

(文章轉載:愛爾蘭時報)


洪凌 - 一位很棒在世的中國藝術家回顧展

By Aidan Dunne


切斯特比堤嚮來以豐富的古董收藏聞名,但這回新展卻是關注一位在世的中國藝術家,洪凌。雖然這個展覽取名為「回顧展」,但更精確的說來,應該是一個對藝術家人生中期龐大資料的調查研究展覽,因為藝術家洪凌才60歲,而且從展覽中也看不出他即將停筆的訊息。洪凌的畫作尺寸非常大且濃重,充滿熱情的能量描繪了中國黃山地區。黃山也是他現在定居的地方。


在中國傳統經典的方面,洪凌也畫紙上水墨,但他並非頑固的傳統主義者。他非常當代,不只是因為他在畫布上畫畫,而是他跟隨他的直覺,而不跟隨傳統教條。他沒有試著重新模仿或是保存古代形式,他的藝術沒有介於古今之間的曖昧,他堅定的選擇富有生命而開放的方式創作。


松樹


以「松骨」這件作品來說,創作於2014年,2米高,2米5寬,是ㄧ件難以駕馭的大尺幅作品。整個構圖結實,即便是針狀的松葉都很沈穩。黃山以長在懸崖峭壁的松樹勝名,除黃山松外,其他的樹種都很難生長於硬石之上。在「松骨」這件作品中,洪凌構建出層次豐富且狂躍的表層,融入強而有力的筆觸,與顏料的自由潑灑。松樹相互交織的剪影,透出微微的天光,流瀉了藍,粉紅,黃白色,創造流動且閃耀的觀感經歷。這樣的觀感經驗圍繞了杰克森波拉克滴灑式的畫法,或許我們不應該說洪凌的畫法是來自抽象表現主義,因為,嚴格說來,抽象表現主義是相當大的程度汲取來自中國繪畫與道家哲學思想。「松骨」給觀者傳遞了觀看時的興奮,但不僅僅是「看」,洪凌希望從畫裡面,將我們帶入那樣的經歷。如果觀者愿意將自己奮不顧身的投入作品,確實會有這樣的體驗。


看不到的世界


在切斯特比堤的洪凌展覽確實很值得ㄧ看,而且最好是自己ㄧ人看。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給人極美好的參觀體驗,讓我們體會從未有過的世界。策展人馬嘯鴻現居住倫敦,也是前切斯特比堤收藏部主任。洪凌回顧展海外第一站是在倫敦亞非學院的文來畫廊舉行,都柏林展完後會再到巴斯。切斯特比堤的東亞藝術策展人Mary Redfern在許多大量的數據中重新編排作品,讓展覽完整的呈現。


洪凌於1955年出生在北京。他的父親是歷史學者,母親為英文老師。當他在青少年時,爆發文化大革命,最終使洪凌和他的同輩被送下鄉,洪凌下鄉三年,最後還成為了ㄧ名廚師。當正規教育重啟時,在「工農兵學」的製度下,洪凌進入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然後又進入了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也是後來洪凌教書的學校。他研修班時期的作品,有拉長形體的裸女,透露出來自蘇汀(Chaim Soutine)和莫迪理亞尼(Modigliani)的影響。這也是洪凌初次展露具備成為藝術家的所有條件。


洪凌後來與另外ㄧ位藝術家許敏結婚(許敏以畫干燥花而聞名),並且育有ㄧ子洪軻。那時洪凌嘗試了許多不同的畫風,也非常成功,但是實際評論起來,洪凌真正在1990年左右開始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那時他嘗試將傳統中國山水融入他的油畫中。最明顯的例子是1991年的「寒雪」,這件作品也贏得當年的美展大獎。同時間,洪凌開始在黃山建立自己的畫室,這是ㄧ個ㄧ年四季都被山水自然環繞的地方。在黃山,洪凌可以觀察所有大大小小自然的變化,這對洪凌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這些都可以在莊嚴且動人的作品「春夏秋冬」看到。


傳統中國繪畫根源於書法。洪凌在許多方面都展現了嚮文人藝術家致敬的情懷。文人藝術家起源於宋代,並且創作了許多後人熟知的「文人繪畫」。這些藝術家大部份來自官僚體系的學者,詩人,文人作家,這些身份甚至可以追朔至漢代,他們在中國藝術與文化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洪凌的作品來自道家對自然的喜愛,並且渴望得到物體的本質,而非物體的表象。在某些程度上,這和知名愛爾蘭藝術家Barrie Cooke和Nick Miller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尺幅

此次展覽中的水墨畫,也相當程度地展現洪凌可以自由的對傳統駕輕就熟。就像「漫春」這件作品,展示洪凌擅長創作尺幅大,滿構圖,卻又充滿能量的大作品。觀看洪凌的大尺幅作品,就像在坐雲霄飛車:你在雲霄飛車坐定了,然後就屏息以待所有的驚喜。如同「如虹」這件大作品,觀者會疑問著洪凌是否可以掌握畫中的騷動與被釋放的糾結線條?我想洪凌會這樣回答:我不掌控,我只跟著感覺走。


64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