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補墻計畫 - 藝術家聯展
2017.06.17 - 07.16
《補墻計劃》是索卡藝術繼去年《後‧美獎》之後,於2017年中又推出的另一實驗性策展!策展人沈耿立欲藉由這項計劃,提出一個具有跨越地域之間的展覽概念。「墻」,一直以來是我們慣以與視覺經驗同步的接口之一,這個連結的方式尤其以我們身處在美術館或畫廊的白盒子空間中,更加為感官所熟悉。然而現今的視覺由數量龐大的信息所編纂,其中更充斥著各類副本、模擬、復製的組成方式。原本「墻」的功能隨著日益改變的創作屬性,逐漸無法足以支撐作品所指涉的結構或說明,甚至已在破壞我們對視覺經驗的定義! -
難以辨認的世紀 - 趙博個展
2017.03.18 - 04.23
中國新生代藝術家趙博,在農歷新年過後的重要開春之際,索卡藝術‧臺北將再次展開由3月18日至4月23日的藝術家最新創作個展─《難以辨認的世紀》。此次趙博的創作是接續2012後在歷經4年之久的時間,於2016年開始轉變藝術風格的第二次作品呈現。 -
光的殘像 - 飯田桐子個展
2017.01.21 - 03.12
雪花飛舞著,靜悄悄地,晶瑩潔白,閃爍著人性的燦爛,微風輕飄而過,點綴著天空這白色的調色盤。住在雪鄉之國北海道的飯田桐子,透過敏銳的觀察力,不以傳統的敘事而是純粹心靈的境遇,拋開了現實主義沉入幻想的領域,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生命體,有著華麗的外貌,在漫長寒冷的霧靄中,搭乘著白色的傳說,描述著她童年成長的記憶與想像,從動物與人共存的世界裡譜寫生命的詩歌。 -
後 ‧ 美獎
2016.12.10 - 2017.01.15
《後 ‧ 美獎》的策展命題,在於排除競賽過程中主客觀的立場,更著墨於臺灣藝術家在參加一項指標性的藝術競賽獎項之後,對於藝術家後續發展或是轉變的任何創作潛在實驗性與觀念生產。參與《後 ‧ 美獎》的藝術家,將為展覽提出獲獎前後的兩件作品,其展覽現場更將重新再現獲獎時的原件作品。借以突顯藝術家即便在獲得該獎項之後,對於進入以市場導嚮如畫廊、拍賣公司等藝術系統,又如何互相配合而成為藝術家自身延續的創作生涯。在檢視各類美術獎項對於輔導、協助與營造藝術家創作條件的過程中,挑選以臺灣藝術活動生態中,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公辦美術競賽─「臺北美術獎│Taipei Arts Awards」,成為《後‧美獎》的文本設定。此舉的目的在於檢視臺北美術獎,這個在藝術生態裡,被臺灣藝術家最為推崇的競賽展,著實累積了哪些對於藝術家創作生活的目標成果。
-
天地大美 - 洪凌世界巡回展
2015.12.02 - 2017.02.28
此次個展取自《莊子·知北遊》“天地大美而不言”,天地大美為自然之道,不因何而美,其本身就是大美。洪凌的藝術追求莊子美學裡“天地大美而不言”的大和之境,人在浩淼的宇宙自然面前,唯有帶著虔誠之心,回歸徹底的真與樸,才能感受到宇宙包容萬物之美。洪凌對整個東方文化精神的認識也基於此,他扎根黃山20余年,構建出不識南北,不辨東西的大山水,其繪畫高出一般以再現自然美為主要傾嚮的風景畫,從中國傳統山水文化的源頭與精神上,進行油畫山水語言的探索與創作,不只是得“山川之骨”,更得天地自然大美壯闊之氣。洪凌“不求聞達,一室之外,山水而已”,遠離浮躁的功名,只身隱於黃山之懷抱,自筑並浸潤於洪廬,狂狷自守。如果說,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賓虹得黃山之意,洪凌則得黃山之情。此景此情,使洪凌的藝術理念與藝術語言在他的不斷創造中逐漸形成了具有當代性的精神表達。 -
舞影零亂 - 林葆靈個展
2016.11.05 - 12.04
林葆靈擅於描繪不同城市夜晚且將成長環境中的臺灣、紐約、新加坡都映入在每件作品中,夜晚的光影具有戲劇性的強烈對比,每座城市都將你我曾經熟悉的景致連結到你我心裡的過往的回憶。他采用墨與壓克力顏料於製圖膠片上,也使用油彩混合壓克力於畫布上的搭配,均在呈現快速流淌特性。無論是城市瞬息萬變的流轉光影捕捉、旋轉木馬以及華麗宮廷與夜的幻想曲超現實元素的布景手法,都在流變時空裡凝結成一片童話、一種虛構的真實。